科学视点

自立自强 守正创新 不断开创工程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01.jpg

李晓红

2022年5月30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

    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是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工程科技创新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之际,我们首次以“现场+视频”“主会场+30个分会场”的特殊方式召开院士大会,各位院士克服困难参加会议非常不易,大家跨越疫情阻隔再次相聚弥足珍贵。适逢今天是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谨代表院主席团对各位院士表示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各个省区市党委政府为设立分会场做了大量细致周到的工作,在此我代表工程院对各省区市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02.jpg

    现在,我代表第七届主席团向大会作报告。

    一、四年来的工作回顾

    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以来的四年,是工程院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四年。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我们的工作指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第七届院领导班子接过工程院宏伟事业的接力棒,上任伊始,就集体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汲取精神力量,研究制定《中国工程院2018—2022年工作纲要》,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开拓进取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工程院建设,不断推动工程科技事业发展。

    四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对工程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党对院士队伍的领导,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组织建设为依托,院党组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院士大会、主席团、院常务会、各学部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作用,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始终牢记工程院使命担当,矢志攻坚克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解决国家工程科技重大问题;始终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增强院士凝聚力、提振精气神,砥砺创新创造,激发干事创业动力。

    四年来,我们按照《中国工程院章程》要求,自觉将自身发展与时代需要、历史进程深度结合,坚持严把入口关、担当天命、守正扬清、接续创新、顶天立地,着眼大格局、构建大框架,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担当作为,夯实了工程院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对工程院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工作要求,不断创新形式载体,推进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引领广大院士和机关干部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院党组以上率下,四年来共召开149次党组会议,其中115次第一个议题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组织48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全体院士和机关干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活动,取得了全面覆盖、上下联动、措施有力的良好效果。

    院党组始终坚持把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和实践检验。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抵制“四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接受十九届中央巡视,认真做好巡视整改。自觉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组监督,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加强院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做好“三个表率”,走好第一方阵,持续推动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大院士和机关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站位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根基进一步筑牢。

    (二)立足战略全局,团结带领广大院士推动国家工程科技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的号召、人民的需要,更是中国工程院的重要使命。四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工程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铸就了一大批大国工程奇迹,攻克了一大批技术难题,破解了一大批战略发展问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科技基础。

    大国重器令世界瞩目,“天和”升空,“天问”探火,“嫦娥”奔月,“神威·太湖之光”领先全球。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引擎,北斗导航点亮全球坐标,C919展翼长空万里,高铁网络畅通天南海北,深海一号探索千米海底,港珠澳大桥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先进核电、特高压输电输送不竭源泉。民生科技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粮食作物连年丰收,5G网络万物互联,污染防治助力美丽中国,疾病防治护佑健康中国。科技支撑全国路网、水网、电网、管网等不断提高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中国高铁、中国桥梁、中国港口、中国大坝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科技创新成就上天入地、通江达海,连接东西、贯通南北,促进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畅想纷纷实现。创造奇迹的大国工程无不彰显着工程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无不凝结着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三)敢于面对世纪大考,科技抗疫铸就光辉形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承担起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职责,推动“三药三方”应用;组织院士专家400余人次围绕疫情防控、科学救治、复工复产、疫情走向等开展科学分析研判,为科学抗疫作出贡献。

    回望近三年来,院士们面对生死考验,以仁心大爱忘我奉献,秉持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主动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抗疫斗争。多个领域院士围绕疫情研判、疫苗研发、药物研发、检测技术、中医药应用、病患救治、血清学研究、抗疫方略、病毒溯源、大数据分析、防护技术、设备研发、环境风险防控、农业产品保供、能源支撑等多方面贡献智慧与力量,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尤其在武汉保卫战和大上海保卫战两场关键战役中,以钟南山、张伯礼、陈薇,以及宁光、林忠钦、陈杰、范先群等为代表的院士挺身而出、向险而行,发挥出关键作用。面对世纪大考,中国工程院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响亮名片闪耀神州;广大院士功勋卓著,战果辉煌;院士们的崇高精神传颂中华大地,院士们的风采走进千家万户。

    (四)构建科技扶贫新模式,助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结合我院优势逐步探索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构建协同推进机制”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扶贫新模式,推动特色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旅游扶贫,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推动定点帮扶的云南省会泽和澜沧两个深度贫困县从帮扶前贫困发生率40%以上到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科技力量。

    多年来,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从腹地山区到边陲高原,遍布大江南北,跨越祖国东西,覆盖机械、信息、化工、能源、土木、环境、农业、医药、工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150余位院士自觉深入扶贫一线,以助学、助工、助农、助医等各种方式在29个省(区、市)180余个市(县)广泛开展科技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林下三七成为“金不换”,小木耳带动大产业,土豆变“金豆”,油菜开出“致富花”,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院士们不畏艰难困苦,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甘做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找准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

    (五)坚持守正扬清,打造作风过硬高水平高质量的院士队伍。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院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精神,将院士队伍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大局考虑,修订《中国工程院章程》,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改进院士遴选、维护院士称号纯洁性、更好发挥院士作用等方面深化院士制度改革。

    修订完善院士增选政策体系,推动优化院士队伍学科领域结构布局,落实院士增选向国家战略领域倾斜,加强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院士增选特别通道建设,明确优先支持专业学科、向西部边远地区倾斜。突出从政治上把关、从学术上把关、从纪律上把关,真正把那些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学术精湛的优秀工程科技工作者选进院士队伍。2019年和2021年两次增选共选出159名优秀工程科技工作者加入院士队伍,并选出48位外籍院士。经过两次增选,60岁(含)以下院士比例由17.4%增加到21.2%,院士学科结构更加平衡、区域分布得到改善,院士中来自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的人数进一步增加。

    举办“守正扬清”主题宣讲活动,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院士座谈会”和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列报告会等,举办新当选院士学习教育第一课。与光明日报社联合推出《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栏,出版院士传记。持续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修订院士行为规范等系列文件。要求全体院士做永远跟党走的忠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斗士、传承红色基因的志士、捍卫院士称号纯洁性的卫士,不断引导院士守正扬清、珍惜荣誉,加强自律、专注科研。

    (六)坚持“四个面向”,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导向,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切的紧急重大事项组织院士专家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咨询研究,四年来共立项791个咨询研究项目,900余名院士参与了咨询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引领广大院士努力成为战略科学家,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粮食安全”“能源战略”等高质量研究报告产生重要影响,有力支撑了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聚焦“双碳”“集成电路”“生态文明”“健康中国”重大方向开展咨询研究。针对国家科技领域系列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等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为科技领域重大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撑。围绕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发展和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滚动开展研究。徐匡迪名誉主席领衔担纲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为中央设立雄安新区提供了决策支持,周济名誉主席牵头组织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为我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提供坚实支撑,潘云鹤院士组织开展的人工智能战略研究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完善战略咨询研究制度体系,探索和实施基于APP系统的项目与经费监管新机制,深入落实中央“放管服”精神。优化战略咨询管理体系,总结和提炼战略咨询研究工作,形成战略咨询研究经验和案例参考等材料。加强立项选题针对性和导向性,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咨询研究质量。进一步加强行业战略院建设,拓展研究队伍支撑能力,咨询成果报送数量质量明显提高。

    (七)创造性开展第三方评估,建设国家倚重的评估机构。切实担负起国务院赋予我院的评估职能,始终站在国家立场、人民立场,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政策法规、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项目实施等,组织1000余人次院士专家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估,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估意见,成为国家倚重的评估机构。

    按照中央要求,开展10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川藏铁路等评估,组建并承担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根据有关部门委托,完成“水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评估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周年评价,以及无废城市、人工智能、能源发展规划等专项评估,“网络强国”评估得到中央网信办、工信部高度评价。受地方委托,对北京国际科创中心、福建生态省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施情况等开展综合评估,对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进行论证评估。评估成果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地方发展提供高效及时的科学建议,进一步扩大了咨询研究影响。

    (八)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开拓服务地方战略布局,夯实“立地”根基,以地方战略研究院建设为依托,以院士行系列活动为载体,围绕国家战略区域布局,形成覆盖长三角、粤港澳、东部沿海、成渝、中南等重要省市和片区的科技合作网络,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严峻疫情形势阻挡不了广大院士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和热情,共开展各项科技合作活动近800次,科技合作的平台前景广阔,服务地方和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工程院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深化院地合作,与浙江、云南、上海、吉林、山东、江西、甘肃等省市政府共成立19家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地方研究院,明确地方战略研究院的组织架构、工作方式、重点任务。围绕地方重点科技发展需求,积极协调各地方战略研究院,组织院士牵头开展600多项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形成了以“高速列车轮对”“重庆东站规划”等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报送研究成果近300项,有效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组织综合性院士行活动。针对地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存在的关键核心问题,组织专项院士行系列活动,为地方发展把脉问诊。推进上海、湖北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建设,为地方集聚创新资源、加快院士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供了平台条件。

    (九)构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努力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着力打造高端学术论坛,推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集群建设,智库学术水平取得新飞跃。

    加强学术活动顶层设计,培育了以重要院级活动为龙头、国际高端论坛为牵引、工程科技论坛为支撑、学部学术活动为基础的学术活动品牌集群,组织召开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和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共141场,学术活动成果丰硕。打造了长城工程科技会议、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全球工程前沿研究等重点品牌,建设成为具有工程院特色、学术水平高、应用性强的高端学术平台。以Engineering为核心的“1+9+1”中国工程院院刊集群茁壮成长,跻身国际一流期刊阵营。旗舰刊Engineering影响因子接近12,在全球工程综合领域期刊中上升至第一。围绕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领域开展研究,为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供支持。支持办好光华工程科技奖。加强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建设,构建国家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重点打造的项目库、政策库、统计库、智库观点、知领直播等特色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

    (十)深化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配合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科技治理,强化我国在国际工程科技界的话语权和议题设置权,围绕能源、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工程教育等重大议题不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不断提升我国工程科技界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多双边合作机制务实推动与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巴基斯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工程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成立中英工程技术合作指导委员会,探索深化中英两国科技合作新模式。持续推进中外联合咨询研究项目,推动以中法核能、医学、氢能和中德能源转型等联合项目研究取得积极成果。积极开展抗疫国际科技合作,主导推动中美英三国工程院在“全球重大挑战论坛”框架下签署并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联合声明》。深度参与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相关议程,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任职和发挥作用,持续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和国际工程教育中心建设。设立国际合作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建立机制鼓励并支持外籍院士参与我院的咨询研究、学术活动、院刊建设等工作。

    (十一)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铸就精忠报国院士之魂。不断强化院士称号的精神激励作用,引导广大院士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己任,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为准则,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凝结出鲜明强健精神血脉,铸就了精忠报国院士之魂,让院士的精神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引领时代。四年来,工程科技最高殿堂涌现出一大批灿若群星的科学大家,赢得党和人民高度赞誉。袁隆平、黄旭华、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吴天一、陆元九院士被授予“七一勋章”;林俊德院士被中央军委增列为全军挂像英模;张伯礼、陈薇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刘永坦、钱七虎、黄旭华、顾诵芬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朱有勇、刘永坦、彭士禄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李玉院士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徐匡迪、彭士禄、朱高峰院士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吴良镛等18位院士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四年来,多少默默无闻奋战在边远地区,奋战在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前沿的院士们,用自己的热血和壮志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年来,我院全体九百多名院士,仰望星空、扎根一线,树立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正气之歌,充分践行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无愧于“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院士们!同志们!

    四年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院领导班子凝心聚力、夙夜在公,靠的是主席团高瞻远瞩、把脉定向,靠的是各学部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奋发有为、勠力同心,靠的是广大院士忧劳国事、朝乾夕惕,靠的是机关各位同志爱岗敬业、忘我付出。在这里,我代表主席团,向全体院士、向为工程院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二、四年来各项事业发展收获的经验与体会

    四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工程科技成就日新月异,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地位愈发凸显,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这四年,是我院勇立时代潮头、紧扣时代脉搏、扛起时代使命的四年。这四年,是我院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在奋进中提升的四年。这四年,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获了深刻的启示,归结起来集中体现在:

    ——有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是确保工程科技事业始终走在正确道路上的根本保障。百年历史雄辩地证明,党始终带领中华民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中国工程院是党领导下的学术机构,必须坚持党对工程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党对院士队伍的领导,加强党对院士队伍的思想政治引领,强化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不断筑牢党在科技界的执政基础。四年来,院党组坚持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将“学院士”和推动“院士学”相结合,在院士大会和院士增选评审会期间充分发挥各学部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以工程科技发展的实践成效,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

    ——有攻坚克难的院士队伍。锻造忠诚队伍,凝聚院士智慧,发挥院士作用,是推动工程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的院士制度是国家设立的重要人才制度,目的是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领军人才队伍。广大院士来自四面八方、各条战线,院士群体具有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多学科的特点,必须充分发挥院士队伍最大的智力资源密集优势,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创造光荣业绩。四年来,我们瞄准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紧紧依靠院士队伍,充分调动院士参与工程院工作的积极性,在开展战略咨询和第三方评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技合作、加强学术引领、拓展国际合作等工作中,各学部各行业院士参加面广、参与程度深,取得显著成果,有力推动了工程科技事业创新发展。机关全体同志爱岗敬业、尽心尽力,为院士队伍发挥作用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保障。

    ——有报国为民的使命担当。勇担历史使命,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是取得重大工程科技成就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广大院士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践行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勇攀高峰,生动诠释了院士称号的精神光辉。面对新征程,必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科技报国的传统薪火相传,让学术荣誉的丰碑屹立不倒,让笃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弦歌不辍。四年来,在工程科技的各条战线上,一大批院士传承旗帜、前赴后继,凝聚了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绘就了众星云集、各显神通的英雄谱,书写了科技报国的新篇章。院领导班子、院主席团、各学部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和全体机关干部,大家共担使命、坚守初心,精诚团结、笃行不怠,共同打造了工程院作为国家队的突出力量。

    ——有顶天立地的战略指引。坚持顶天立地战略,上担国是、下解民忧,是赢得社会各界支持、提升工程院地位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经验。工程院在成立之初就有着鲜明的特点,我们是小机构、大队伍,不仅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难题,也要面向民生迫切需要服务地方发展。必须立足我院定位与职能,结合我院实际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系统性地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体制,为建设大力量、发挥大作用提供坚实保障。四年来,工程院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系统推进行业智库和地方智库建设,扎实开展院士行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广大院士致力于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服务民生福祉,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彰显了心系民生、脚踏实地的朴实之风,工程院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正如刘鹤副总理指出,工程院院士队伍分布领域广、学科交叉强、能够做实事,工程院定位准、看得远、抓得实、机构精、作用大,在院士队伍建设、战略咨询研究、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经验启示源自过去四年持续探索和大胆实践,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工程院的工作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主要有:院士制度改革还需持续深化,建设战略科学家队伍还需深入推进;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解决“卡脖子”难题还需取得更大突破;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作用,支撑党和国家科学决策还需要更加主动担当。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破除瓶颈制约,尽心竭力做好工作,进一步推动我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未来四年工作的思考

    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有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新起点,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们壮志在胸,豪情满怀。中国工程院要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重托,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强大力量,深刻认识我国科技事业所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把握“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团结带领广大院士全面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将工程院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聚焦党的二十大召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工程科技事业创新发展。

    二是持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出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导向性作用,持续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坚守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切实履行好为国家举贤荐能的神圣使命,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院士增选中调整学科领域分布,优化院士队伍结构,着力打造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服务国家、顶天立地的战略科学家队伍。积极促进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推动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青年科技后备军。

    三是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智库。坚持以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为宗旨,紧扣国家发展新战略新形势新要求,聚焦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深入开展第三方评估,为国家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行稳致远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学术引领,瞄准全球工程科技前沿,强化对重大工程技术方向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研究。

    四是着力解决重大工程技术关键问题。更好发挥广大院士在科研攻关、战略咨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院士群体多学科、跨领域的优势,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围绕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核心领域和前沿领域,全力推动解决“卡脖子”问题、创造出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国之重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五是深入参与全球工程科技治理。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工程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提高国家高端智库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持续深化完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发展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全球伙伴关系。深耕国际组织工作,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的议题设置和引领能力,提升我国工程科技影响力。

    院士们!同志们!

    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正以昂扬的态势跨入新的历史方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于创新、砥砺前行,为建成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180628014711.jpg

  官方微信